恭奉聖像 /

地藏王菩薩

南無地藏王菩薩

南無地藏王菩薩

供奉於地藏殿


【南無地藏王菩薩】

地藏菩薩,其安忍不動如大地,靜慮深密如秘藏,所以名為「地藏」。菩薩在無量劫以前,即發願: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;眾生度盡,方證菩提。」所以又稱為「大願地藏王菩薩」。

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,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。並在久遠劫以來,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,尤其是地獄眾生。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"大孝"和"大願"的德行被佛教廣為弘傳。簡述經典所載如下:

依據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(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)的記載:在久遠劫以前的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時代,地藏菩薩曾經是婆羅門女。其母名叫悅帝利,悅帝利信奉邪教,不信因果,時常輕慢侮辱三寶,命終後立即墮到地獄受極大苦。後因婆羅門女,為母設供修福及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的功德願力,讓其母得以生天及脫離地獄之苦。之後婆羅門女便於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之前,立弘誓願:「願我盡未來劫,應有罪苦眾生,廣設方便,使令解脫。」

依據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(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)的記載:地藏菩薩在無量劫以前曾是位國王,與鄰國國王交情很好,兩人都學佛,且推行十善,使人民過著安和樂利的生活。但附近其他國家的人民,心性剛強,不修善法,多造惡業,互相殘殺,人民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。兩位國王看到此情景,慈悲心油然而生,各發了大願。其中發:「願我早成佛道,普度群生」之國王,經過精進修行,早已成佛,也就是「一切智成就如來」。另一國王,發願:「若不先度盡罪苦眾生,令得安樂以至菩提,自己則不先證佛果」的國王,至今還未成佛,他就是地藏菩薩。

依據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(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)的記載:過去久遠劫,在清淨蓮華目如來像法時代,地藏菩薩是一位名叫光目的女子。光目擔憂母親命終後會墮入惡道,當她母親命終時,即以食物供養一位阿羅漢,欲藉由供養之功德願力,讓母親得到救拔,同時也想知道母親投生到哪一道?阿羅漢憐憫光目的孝心,於是入定觀察,於定中看見光目的母親墮在地獄,受極大苦。光目之母因殺害及毀罵二業受此惡報。為了救母脫離痛苦,啼淚號泣向著虛空,對十方諸佛發願:「…百千萬億劫中,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,誓願救拔,令離地獄惡趣,畜生餓鬼等,如是罪報等人,盡成佛竟,我然後方成正覺。」
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簡稱《地藏經》,是非常寶貴的一部經典,除了讓我們可以學習地藏菩薩大孝及大慈悲的精神之外,也在經中簡介了地獄之相,讓世人有所警惕而不任意造惡。社會安定了,自己與家人乃至大眾的身命財物,才有所保障。人非聖賢,誰能無過?佛陀慈悲,也在經中留下了讓已造惡的眾生,有個得到救拔機會的方法。只要誠心大懺悔 ,改過向善,定可消減惡的業力及增長善的業力 ,自然而能離苦得樂。

【註解】

秘藏: 秘藏者稱諸佛之妙法,以諸佛守護之不妄宣說故也。

菩提: 華譯為覺,是以能覺法性的智慧來說的,也就是煩惱斷盡之人的智慧。

像法: 正、像、末三時之一,像者相似,在佛入滅後五百年為正法時代,其後一千年間所行之法,與正法相似而非正法,故名像法時代。

懺悔: 懺是發露過去所作的舊惡,悔是知錯以後不再犯。

懺悔功德: 懺悔罪為天台所立五悔之一,洗除所造之罪的唯一要法。心地觀經曰:「若覆罪者,罪即增長,發露懺悔罪即消除。」業報差別經曰:「若人造重罪,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,能拔根本罪。」

業力: 善業有生樂果之力用;惡業有生惡果之力用。有部毘奈耶四十六曰:「不思議業力,雖遠必相牽。果報成熟時,求避終難脫。」